叁依诉讼圈

传播诉讼正能量

合同主体变更后原管辖条款的适用问题

2023-12-07

作者:丁治中

                                        提出问题                                        

在合同关系中,合同主体可以协商变更合同主体,将属于自己的权利义务转移给第三人,变更之后原合同约定的管辖条款对合同受让人是否具有约束力呢?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2022修正)第三十三条是这样规定的:合同转让的,合同的管辖协议对合同受让人有效,但转让时受让人不知道有管辖协议,或者转让协议另有约定且原合同相对人同意的除外。

虽然本条对合同转让后原管辖协议对受让人的效力进行的明确的规定,但是对于因合同变更而导致原管辖协议约定不明确的,应该如何确定管辖法院呢?此条法律并没有规定。如:在租赁合同中约定管辖法院为“承租人所在地法院”,在合同约定变更承租方后,

合同一方起诉时,应当由原承租人所在地法院管辖还是新承租人所在地法院管辖?

                                        分析问题                                        

针对此问题,司法实践中执不同意见,各地法院判决裁定也各不相同,个有道理。第一种观点认为按照《民法典》第五百四十四条规定:当事人对合同变更的事项约定不明确的,推定为未变更。故此,变更协议中未对管辖法院进行变更的情况下,应当推定为未变更,依原合同约定。原合同约定的“承租人所在地法院”为明确的固定的法院,所以应当按照原合同承租人确定管辖法院。

第二种观点认为,合同主体既然已经发生变更,原合同约定的“承租人所在地”只是一个相对固定的法院,随着承租人的变更,原定的承租人所在地应当为新承租人所在地,管辖法院也应当按照新承租人所在地确定管辖。

第三种观点认为,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2022修正)第三十条第一款约定:根据管辖协议,起诉时能够确定管辖法院的,从其约定;不能确定的,依照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确定管辖。既然因为变更协议导致管辖法院已不明确,则应当按照法定管辖的相关规定确定管辖法院。

笔者认可第二种观点。理由有三:

第一,按照新承租人所在地管辖更符合法律规定。

按照《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三十三条的规定,新承租人在知晓合同管辖协议的情况下,在合同转让后,原合同的管辖协议即对新承租人具有约束力。所以在新承租人取代原承租人成为合同主体后,在明确知晓原合同确定的管辖法院为承租人所在地法院,再未进一步明确或变更的情况下,已表明新承租人同意按照新承租人所在地为管辖法院。

如新承租人不知道原合同的管辖约定,则可以按照法定管辖的相关规定确定管辖法院,不属于本文讨论的内容。

第二,按照新承租人所在地管辖更符合当事人的意思表示

法律规定当事人可以通过合同形式约定争议解决管辖法院,是法律对当事人意思自治的保护和肯定。既然各方已经将合同的权利义务转移给新的受让人,由该受让人代替原承租人继续履行合同,则在主体变更时,各方自然的认为合同中关于承租人的规定将全部变更为新承租人,不论是权利义务还是管辖约定中“承租人所在地”的约定都应变更为新承租人。所以按照新承租人所在地管辖更符合当事人的意思自治。

第三,按照新承租人所在地管辖可节省司法资源、避免诉累。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三十五条规定:合同或者其他财产权益纠纷的当事人可以书面协议选择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签订地、原告住所地、标的物所在地等与争议有实际联系的地点的人民法院管辖,但不得违反本法对级别管辖和专属管辖的规定。

法律规定协议管辖的地点范围限制在与合同争议有实际联系的地点便是为了便于法院审理,新承租人代替原承租人成为合同主体时,原承租人已经退出合同关系中,则原承租人所在地已不是与争议有实际联系的地点,如仍按照原承租人多在地法院关系不利于法院审理,势必造成司法资源的浪费,同时给案件当事人造成诉累。

                                        解决问题                                        

针对此种情况,编者建议大家在签署合同时应当对合同的主要条款进行明确、详细的约定,避免出现模棱两可的约定。如在签署后发现对合同某一项条款存在约定不明确,又无法通过合同上下文进行合理明确解释的,应该及时以补充协议、变更协议等方式进行补救或补充。

丁治中.jpg

curl -H 'Content-Type:text/plain' --data-binary @urls.txt "http://data.zz.baidu.com/urls?site=www.sanyilaw.com&token=JUfbODF2y3AwYDDJ"